先抛个热乎的问题:经济体量这么大,为什么人民币国际化看起来像慢动作回放?朋友圈和财经圈最近刷的那条热帖别急着点赞走人,咱们拆开来看。
先把能看得见的进展摆出来:中国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制造能力占了全球大约三分之一,GDP份额从2000年的约6%上涨了约13个百分点,已接近五分之一。人民币的“出镜率”也在上升——2009年正式推进后,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份额从0.02%涨到现在约7%,比2009年强多了,不过和美元约46%的份额比,差距还很大。离岸市场增长明显:点心债从2010年的百亿元级别,跑到了2024年的1.2万亿元;离岸人民币存款超过1.2万亿港元;CIPS在2023年处理业务超过100万亿元;上海国际能源交易所已经推出了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这些都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步子。
说现实和难点:货币国际化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速成的。历史告诉我们,美国从1870年开始赶超英国,到1950年代美元真正称王,差不多走了80年。这种惯性很难短期打破。现在有哪些“看不见的门槛”在起作用?一是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可兑换性还不够——外资持有中国国债比例只有约11%,远低于美国的约35%,说明外资对中国债市、衍生品和流动性还有顾虑。二是制度和政策工具不同路径:美国早在1913年就通过了联储法案,便利银行海外扩展并支持贸易信贷,中国则选择稳妥推进——先用离岸CNH做试验田,再慢慢开放在岸CNY,以防资本流动风险失控。三是信用与稳定性至关重要:金融或经济冲击会迅速削弱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2023年美联储加息时,离岸与在岸人民币价差一度接近800点,那就是对政策调控和市场信心的一次大考。
那路子在哪儿?我觉得有三条主线可走。第一,守住经济与金融基本面,别让系统性风险来搅局,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地基。第二,深化金融市场开放和工具建设,丰富债券市场、利率和汇率衍生品的深度与可得性——像2024年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就是迈出的一步。第三,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把“用人民币”变成“愿意持有人民币”。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人民币结算已达约28%,一带一路项目中人民币融资比例超过35%,比如中老铁路的人民币贷款,就是把人民币嵌进别国经济的实战方式。
别忘了技术和监管创新也很重要:美国推动的相关法案可能会让美元稳定币更广泛流通,而中国与香港在2024年也试点了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关键在于谁来发行、跨境监管能不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最后,能不能在几年内把央行储备中人民币的份额推到5%甚至更高,形成以美元、欧元、人民币为核心的多元储备体系?答案取决于两件事:一是中国经济能否保持稳健,二是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节奏与质量。稳中有进、分步推进、以岸外为试验场逐步扩展,既是策略也是耐心的体现。
读者你怎么看?如果由你拍板,是先加速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推进更多衍生工具,还是把贸易和投资结算里的人民币比例再推一把?欢迎留言,咱们聊得热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