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在2025年9月6日公开宣布,俄罗斯已准备好向中国C929宽体客机提供关键零部件,包括复合材料机翼和基于PD-35燃气发生器、推力达26吨的重型发动机。他特别强调,“最终买不买看中国决定”,改变了以往在关键技术合作上的谨慎态度。
这一表态标志着俄罗斯在对华技术出口政策上的重大转变。
俄罗斯此前在CR929合作项目中一直对核心技术转让持保留态度,特别是在发动机和复合材料机翼这些关键技术上不太愿意分享。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制裁如潮水般涌来,俄罗斯的航空供应链被切断,西方零件进不来,本土生产跟不上。
中俄航空合作始于2014年普京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瞄准宽体客机项目。项目最初命名为CR929,C代表中国,R代表俄罗斯,929寓意长久合作,目标是打造一款对标波音787和空客A330的宽体客机。按照初始分工,俄罗斯负责发动机和部分机体,中国负责设计和组装。项目启动后,进度一直拖拖拉拉。
最初计划2025年首飞,后来推迟到2028年甚至更晚。谈判过程中,双方关于谁主导关键技术,谁买谁的发动机,都要反复谈判。俄罗斯坚持把研发中心设在莫斯科,中国则想在上海组装。资金上,双方各出10亿美元,表面平等,实际上谁领头是个问题。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制裁升级,俄罗斯想从中国获取资金变得愈发困难。
谈判中,俄方对技术细节不怎么热衷,一聊到资金就特别有劲。制裁导致供应链断裂,俄罗斯航空业本来就靠进口波音空客配件维持,现在连维修都困难。
2023年6月,有消息称中国打算单干,俄罗斯退居供应商角色。
8月,俄罗斯联合飞机公司CEO确认退出,表示希望继续供货。11月,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正式把项目改叫C929,强调独立开发。
俄罗斯退出合作后,将希望寄托在自家MC-21窄体客机上。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俄版C919”,原本计划2024年交付15架,如今一年半过去只拼凑出1架。瑞士航空情报机构的统计显示,俄罗斯大飞机生产计划从171架砍到21架,缩水幅度超过87%。
俄罗斯航空业整体受创。受西方制裁影响,34架A320neo因普惠发动机断供停飞,占该机型总数的53%。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的机械师私下透露,他们已经拆了19架退役飞机的零件,“再这样下去,到2025年年底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客机失去适航资格”。
与此同时,中国C929项目反而加速推进。
俄罗斯退出后,中国摆脱了制裁顾虑,能更好参与国际合作。2024年,中国商飞完成适航审定申请,签署与国航的首家用户框架协议。2025年2月正式立项,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2025年3月,长江-2000发动机成功完成3000小时高空台测试,推力达35.2吨,超越波音787的GEnx发动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0%。5月,首架C929原型机在浦东机场完成地面滑行测试。
C929定位250-320座市场,国产化率超90%,核心子系统70%国产,有1200家中国供应商参与。工厂里焊接机身框架,测试新材料耐久性,复合材料占比51%,钛合金15%,比波音787更轻更强。
中国商飞计划C929在2032年获得中国型式认证,2035年实现首次商业飞行。
国内供应商将从2027年开始运送大型零部件,包括机身中段。航程12000公里,北京直飞纽约没问题。
俄罗斯在西方制裁压力下,经济转向东方,中国成了救命稻草。
航空合作就是一例。俄罗斯有复合材料机翼的技术,从MC-21项目练手,那款中型客机用上了国产复合材料,减轻重量,提高效率。中国C929需要类似东西,短期内借用俄罗斯经验能加速进度。俄罗斯松口卖这些东西,一方面是迫于制裁,供应链卡脖子;另一方面,普京访华强化了伙伴关系。
普京2025年9月的访问特别长,四天三晚,焦点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普京带队去了天津和北京,谈了经济、能源,还顺带讨论了航空合作。
最初阶段,俄罗斯确实不想卖PD-35或其衍生型给中国。
原因无外乎核心技术高度敏感,以及俄罗斯希望掌握C929关键技术话语权。因此在构想初期,西方制裁压力不大,俄方还有选择余地,可以“挑客户”。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被西方切断供应链,急需市场出口。同时,中方也坚持自主可控方向。所以曼图罗夫现在表态:“我们可以卖,但最终买与不买由中国决定”。
这件事也能看出,西方制裁确实把俄罗斯逼急了,让他们不得不松口、在重型发动机这块寻求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