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期货突然暴涨,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7月2日,生猪期货市场突然迎来一波强势上涨,主力合约LH2509一举突破14000元/吨关口,让不少投资者直呼“看不懂”。
明明市场普遍预期三季度生猪供应充足,价格应该承压,为何期货却逆势大涨?
这波行情究竟是短期情绪推动,还是供需格局真的发生了变化?
现货市场“先涨为敬”,期货终于跟上了
“6月底的时候,现货价格就开始涨了,但期货市场一直没反应,大家都在观望。”一位生猪贸易商回忆道。
6月初,受政策引导,大型养殖企业开始主动降低出栏体重,市场供应压力有所缓解,现货价格小幅反弹。
但到了6月下旬,养殖企业突然放缓出栏节奏,加上部分二次育肥户进场抢购标猪,现货价格再度拉升。
河南地区生猪均价从6月中旬的14.8元/公斤涨至7月1日的15.1元/公斤,涨幅虽然不大,但市场情绪明显回暖。
然而,期货市场此前却显得“无动于衷”,甚至在现货上涨时,期货价格反而小幅回落。
直到7月2日,压抑已久的看涨情绪终于爆发,资金涌入推动期货价格大幅上涨。
供应真的宽松吗?数据背后暗藏变数
从官方数据来看,生猪产能确实处于高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末能繁母猪存栏4042万头,同比增加1.2%,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的生猪供应仍然充足。
然而,市场并非只看总量,结构变化同样关键。
“6月集团企业超额完成出栏计划,但7月出栏量预计会减少。”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加上二次育肥进场,短期供应可能比预期紧张。”此外,标肥价差(标猪与肥猪价格差)近期持续缩窄,说明市场对优质标猪的需求在增加,这也为价格提供了支撑。
屠宰企业“按兵不动”,冻品库存低位徘徊
按理说,夏季是猪肉消费淡季,屠宰企业开工率通常会下降。
今年也不例外,7月初屠宰企业开工率仅26.22%,较6月中旬下滑1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冻品库存却维持在17.35%的低位,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
“现在屠宰企业不敢囤货,一是储存成本高,二是对后市价格没信心。”一位屠宰厂负责人坦言。
然而,低库存也意味着,一旦市场情绪转向,屠宰企业补库需求可能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新动力。
期货贴水严重,资金押注“补涨”行情
今年以来,生猪期货一直呈现深度贴水状态,即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
以LH2509合约为例,7月1日基差仍处于历史同期高位。
这意味着市场此前对三季度价格极度悲观,而今天的暴涨,某种程度上是期货对现货的“补涨”。
“资金终于意识到,现货没那么差,期货贴水太夸张了。”一位期货交易员分析道。
不过,他也提醒,虽然短期看涨情绪浓厚,但中长期来看,生猪供应压力仍在,如果养殖端再度压栏或二次育肥过度进场,可能透支未来的上涨空间。
后市怎么走?关键看两点
1.出栏节奏:如果养殖企业继续控制出栏量,叠加二次育肥需求,短期价格仍有上行空间。
但如果压栏过度,四季度供应压力可能集中释放。
2.消费回暖:8月下旬通常是猪肉消费旺季的起点,如果需求如期恢复,价格可能迎来季节性上涨。
但如果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消费提振有限,价格可能再度承压。
总结来看,今天的暴涨更像是市场情绪的集中释放,而非基本面彻底反转。
投资者在追涨的同时,仍需警惕冲高回落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