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刷到过黄渤、李兰迪们跳“大展宏图”时那努力又带点笨拙的样子吗?或是丁禹兮那段引爆五百多万点赞的“扫腿舞”?2025年夏天的短视频平台,影视剧宣传俨然成了明星们的“舞林大会”。从“科目三”到“李羲承进行曲”,再到如今席卷全网的热梗舞蹈,娱乐宣发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下沉”。
古人云“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艺术本无高下,可当影视宣传集体沉迷于“热梗模仿秀”,究竟是打通大众脉搏的妙招,还是流量焦虑下的无奈妥协?这铺天盖地的“土味”狂欢,是影视宣发找到了新大陆,还是被流量裹挟的集体迷失?
当红明星们放下身段在镜头前手舞足蹈,背后是行业生态的剧烈嬗变。 艺人团队工作人员红卡道出其中苦涩:一周内两位艺人被不同卫视综艺要求跳流行热舞或拍热点短视频,“大家无奈却不得不做”。这并非孤例——当宣传方将“大展宏图”塞进《戏台》的电影发布会,姜武那单手插兜、神情严肃又不得不配合的模样,几乎成了艺人面对“下沉任务”的标准表情包。
电影记者小山更犀利点破:首映礼上那些精心策划的“现场求婚”、“粉丝深情表白”,不过是预设的流量诱饵,目的直指短视频平台的病毒式传播。
为什么宣传团队纷纷向“土嗨”低头? 影视宣传小婵的解释直白又残酷:当社交媒介全面转向短视频,其用户属性天然贴近基数庞大的下沉市场。在注意力被无限切割的时代,直给、洗脑、娱乐化的内容才是流量密码。“艺人聊角色理解无人问津,发个‘磕到了’视频数据却能起飞,”小婵坦言,“考核看数据,谁还去做费力不讨好的深度?”宣传彩彩则试图为“下沉”正名:其核心是降低理解门槛,让剧集触及三四线及以外广阔人群。然而,当李兰迪、敖瑞鹏跳“大展宏图”拿下近三十万点赞(远超同期普通宣传片),当白鹿、曾舜晞的版本狂揽七十万点赞(三倍于其他内容),数据赤裸裸的胜利,让“接地气”的宣传策略拥有了近乎碾压式的说服力。
光鲜的数据背后,艺人与制作方的拉锯战从未停止。 张译宣传《三大队》时直言拒跳“科目三”,坚持倾听观众对电影的深度解读;姚晨被要求跳女团舞时窘迫坦言“宣传期比拍戏还累”。艺人团队的挣扎同样真实——红卡提到,曾因某环节“格调不高”婉拒,竟遭制片方直接施压艺人,甚至以“不配合宣传”、“影响收视”相胁。艺人方不得不妥协,唯一能做的底线抗争,或许只是像红卡那样,在“八方来财”歌词露骨时争取更换背景音乐。
这场博弈中,个体的审美坚持显得如此脆弱。丁禹兮一条“扫腿舞”轻松斩获五百万点赞,远超日常百万数据,未来明星们排队跳“扫腿舞”宣传新作的场景,几乎可以预见。红卡无奈预言:抗拒可能意味着放弃巨大流量,“土嗨”或将成为艺人未来必备的职业技能。
当所有剧宣都变成千篇一律的模仿秀,问题接踵而至。 迪丽热巴旧MV片段被误传为“跳扫腿舞宣传新剧”,话题#迪丽热巴扫腿舞#冲上热搜第二。粉丝急于澄清“不是扫腿舞”的急切,折射出大众对“下沉”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明星团队的微妙心态。更深的隐患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割裂——小山犀利指出:“有的电影根本不适合下沉营销,你靠‘科目三’把人拉进影院,结果观众发现货不对板,反而伤害口碑。”
当古装探案、都市情感、严肃刑侦剧都一窝蜂跳起同样的“大展宏图”,不仅艺人尴尬,更暴露了宣创的怠惰与想象力的枯竭。小婵将此归咎于行业“短平快”的运作模式:项目宣传周期常仅月余,热梗迭代却有限,“借势”成了最省力的选择,同质化几乎无可避免。
娱乐至上的洪流中,清醒者仍在探寻边界。 小婵团队坚持内容为王,从剧集特质出发寻找与热点的自然契合,并将艺人接受度视为关键标尺。“低俗是绝对红线,”她强调团队对此有天然敏感。彩彩同样警惕过度娱乐化与低俗化倾向,视“下沉”为锦上添花之术,根基永远是剧集调性本身。面对“算法绑架”的质疑,小婵的回应清醒而深刻:“算法只是工具,映射的是多数人的真实喜好。
宣传的核心不是迎合代码,而是触达算法背后活生生的人。”深耕短视频营销多年的彩彩,在信奉“爆款逻辑”与数据反馈的同时,始终保留一份对行业初心的敬畏:“无论形式怎么变,内容本身是来时路。追求传播度时,别弄丢了它。”
影视宣发这场盛大的下沉派对,恰似一口滚沸的麻辣火锅。短视频与热梗如浓烈锅底,瞬间刺激味蕾,带来可观的流量饱腹感。然而当所有食材——无论清新文艺或厚重深沉——都被迫投入这同一种麻辣汤底翻滚,最终食客尝到的,或许只有麻木的味蕾与单调的灼烧感。
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傲慢拒绝这口沸腾的锅,亦非全盘浸没其中。如彩彩与小婵们的实践所示,关键在于成为高明的“厨师”——懂得识别食材本味(作品调性),巧借麻辣提鲜(适度融合热点),更要勇敢调配独门蘸料(创新差异化表达)。当《朝雪录》的轻盈古风遇上“大展宏图”的魔性节奏,李兰迪“老实人豁出去”的反差萌成就了意外和谐;而《三大队》的深沉底色,则因张译对“科目三”的拒绝,反而守住了作品的筋骨。
2025年这场关于“土”与“潮”、“深”与“浅”的喧哗争论,终将沉淀为一个朴素的启示:技术浪潮可载舟亦可覆舟,唯内容初心是不变的罗盘。流量大海航行,莫忘为何出发——是为了让每一部用心之作,找到真正懂得品味的眼睛,而非在数据的迷宫中,跳一场没有尽头的集体舞。当所有喧嚣落定,留在观众心里的,终将是那些独特的灵魂印记,而非千篇一律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