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你们怎么看?我昨天看到新闻,心里就咯噔了一下。中国空间站里没有英文,全是中文。就这点说实话,我觉得挺“扎心”的。美国那帮人一看,就像吃了苍蝇一样不舒服,竟然说什么“自我封闭”“不按国际惯例”。我真想问一句,按规矩都是谁定的?难道“国际”就得用英文?美国一直在太空里扮演这个“话语权”的大佬角色,打着“我们是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旗号,谁还敢在表面真心平等?谁都知道,国际空间站的运作体系,虽然合作多,但英语几乎成了“官方语言”。俄罗斯早在几十年前就要求宇航员学英语——这在你们眼里,是“标准操作”。
事情真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我查了资料,数据显示:中国空间站采用中文,其实是一种自主自主的体现。中国没有硬性规定必须用英语,毕竟这属于自己的空间平台。欧洲空间局早就安排了宇航员学习中文,他们主动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不是为了“附庸搞英语”。这就说明了,合作的本质其实就是“技术+实力”,语言只是表面。只不过你不能忽略一点,像美国那帮人习惯了“自己说了算”的思维,一下看到中国用中文操作,顿时觉得不适。这就像家里习惯了用“抗战”调调,突然发现有人要用“和平”,就觉得“不能接受”。
更搞笑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合作,早就跨国跨语种。中国不断邀请巴基斯坦、欧洲的科学家,翻译、技术支持啥的,早已内行。欧洲空间局早就培养宇航员学习中文,以便更好合作。这说明,真正的合作基础还真是“实力”问题,而不是“语言”。这帮美国人就是不善于接受“别的国家可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他们更喜欢把“太空”当成“他们的私有地”。你说白了,就是想保持“话语霸权”。
中国空间站里没有英文,非但不影响国际合作,反而是自主权的体现。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自己国家的语言用在自己平台上,合情合理。美国如果真想进中国空间站,学学中文也挺正常。可是他们偏偏要“硬套规矩”,就像他们一直想“美国第一”,不允许别人“平等”。这背后,不就是政治和利益的较量么。太空不再是“谁的”,而是“谁能做得更好”,但重点不在“用什么语言”,而在“能干出啥”。
先别说“国际化”就一定要英语,“国际化”也是一种态度。中国空间站用中文,不是“封闭”,而是“自主”。真正的威胁,不是语言,而是技术。你要是没实力,光讲“用英文”就能扯出点什么?真要比飞天水平,谁更靠得住?还是自己搞技术,用实力赢比赛吧。可笑的是,这帮人还在那儿抱怨“封闭”,其实他们最怕的,就是中国能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讲出自己的故事。
你们如果美国宇航员要进了中国空间站,第一件事是不是得先学中文?这会不会让他们觉得“丢脸”?就像我平时跟朋友聊天,有些事你其实不用非要“用英语讲”,用自己擅长的语言说,倒更真实。太空也是一样,谁能用自己最熟悉的话语,把技术和实力讲清楚,才是硬道理。
就算再怎么“国际化”,我觉得,真正的“门票”还是得看本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航天技术搞上去,把自己的空间站变强大?这才是真核心。语言再多,漂亮的外交辞令不能堵住技术的缺口。直到那天,谁都不用在意“用英语还是中文”,只关心,谁的空间站能站得更稳、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