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的对华姿态,真像一出荒诞剧:一边急着求援,一边却又抡起棍子,叫嚣着要拆台。这种拧巴劲儿,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但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副正在重绘的全球大棋局,而欧洲,似乎还没想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这出戏的开场,绕不开一个关键词:稀土。前阵子,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先生一番话,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火烧眉毛的焦虑。他直言,欧洲汽车厂的稀土库存,多则只能撑一个月。这话听着是求助,可那口气里,又分明带着点不容置疑的催促,仿佛我们得在一个月内给他们变出货来,否则就是我们的不是。
可吊诡的是,几乎就在大使先生喊“库存告急”的同时,他的顶头上司,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女士,却在遥远的G7峰会上,手里举着一块磁铁,声色俱厉地指责我们,说我们把稀土当成了“武器”。你看,一边是供应链快断了,急得团团转,要我们“体谅”他们的恐惧。另一边又忙不迭地挥舞道德大棒,把我们描绘成一个破坏规则的坏孩子。
这种自相矛盾的场面,在欧洲对我们的态度中,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就像一个快渴死的人,一边低声下气地求你给口水喝,一边却又高声宣布,要砸了你家的水井。这不,就在他们急需我们的稀土磁铁,好生产自家标榜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时,布鲁塞尔那边一纸公文,正式宣布要对从我们这里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超过38%的惩罚性关税。
这演的到底是哪一出?如果简单地归结为“虚伪”或“双标”,可能还是浅了些。这更像是一种深刻的“身份撕裂”,一场在欧洲内部灵魂深处的较量。
今天的欧洲,身体里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一个,是务实的“工业家”。这个灵魂深知全球化的现实,知道利润在哪儿,饭碗在哪儿。
德国那些响当当的汽车巨头,法国那些老牌的制造业,他们的命脉,早已和中国的供应链、中国的巨大市场紧紧相连。他们需要我们的稀土,来完成雄心勃勃的绿色转型。更需要我们的市场,来消化他们的产品,维持他们的工厂运转。这个灵魂,一直在低语:必须和中国合作,生意还得做,别意气用事。
另一个,则是意识形态的“说教者”。这个灵魂,深受大西洋彼岸某种声音的影响,习惯了站在道德制高地上,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世界。他们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充满了警惕和不安,总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他们把正常的贸易竞争,看作是我们不公平的“政府补贴”。把我们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采取的出口管制措施,解读为“经济胁迫”。冯德莱恩女士在G7峰会上那番“磁铁论”,就是这个灵魂的典型代言。
这两个灵魂,就在欧洲的身体里激烈地搏斗、拉扯,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今天这样混乱、矛盾的政策输出:一会儿伸出橄榄枝,要谈合作。一会儿又抡起贸易大棒,摆出遏制的架势。他们既想要我们的好处、要我们的资源和市场,又不愿放下身段,平等地进行对话和贸易。可这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呢?
面对欧洲这种时而强硬、时而分裂的复杂姿态,我们这边并没有跟着他们的节奏起舞,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化回应。我们只是不紧不慢地,打出了自己的一张牌。这张牌,打得有理有据,冷静且沉着。
就在六月底,商务部的一则公告,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我们宣布,将对原产于欧盟、英国等地的一些不锈钢产品,继续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这记“回马枪”,扎得非常精准。它不是临时起意的报复,更不是情绪化的宣泄,而是一个延续性的决定,一个完全基于事实调查和世贸组织规则的正当行为。
把时钟拨回五年前,那时来自欧洲等地的廉价不锈钢产品,正像潮水一样涌入我们的市场。它们用远低于正常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短时间内就抢占了我们国内市场超过一成的份额。这种恶性竞争,让我们的本土钢铁产业叫苦不迭,很多企业因此陷入困境。我们依据世贸规则启动反倾销调查,并最终征收关税,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自我防卫。
五年期满,经过详细的复审,发现倾销的风险依然存在,这才做出了延期征税的决定。
这个决定,传递的信号再清晰不过:做生意,我们欢迎,但必须在公平、透明、有规则的框架下进行。那种可以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对别国市场随意进行“降维打击”,倾销商品,挤垮对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你想对我的电动车设置壁垒,可以,那是你的主权选择。但你也得做好准备,接受我也会用同样的规则,来保护我自己的产业。这就是一种“回旋镖效应”,你打出去的拳头,最终会以某种方式回到你自己身上。
真正让我们有底气打出这张牌的,不仅仅是我们庞大的市场体量,更是我们自身实力的悄然变迁。
在过去,特别是在高端不锈钢领域,我们确实存在技术短板,容易被外国“卡脖子”。但今天,我们不仅突破了核心技术瓶颈,甚至在新能源汽车配件等高端应用领域,我们的产品已经拿到了不少海外市场的订单。我们自己能造了,而且造得很好,产品过硬,自然就有了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资格。
这其实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是欧洲真正焦虑的根源:今天的依赖,早已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矿产资源依赖,更是藏在看不见地方的技术依赖。
拿稀土来说,很多人以为我们的优势只是因为矿产储量大。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误解。稀土元素本身在地球上并不算特别“稀有”,真正的门槛,在于从矿石中将这些元素分离、提纯的高难度化工技术。
这不像挖土那么简单,而是一套极其复杂、精密的工艺流程,涉及到成百上千项专利,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积累。而在这个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领域,我们恰恰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欧盟不是没有尝试过摆脱这种依赖,实现所谓的“自力更生”。他们雄心勃勃地推出了《关键原材料法案》,希望到2030年,能自己加工处理40%的战略原材料。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异常骨感。
比如,一个由德国和澳大利亚公司合作,试图在欧洲本土建立的稀土工厂,就因为缺少我们掌握的核心分离提纯技术,项目被迫一再推迟。而且就算最终建成,其生产成本预计也将是我们的三倍以上,根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欧洲需要的,不是简单地从地里挖出来的矿石,而是一种经过高科技加工的、我们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工业制成品。这种技术性的依赖,不是靠几句政治喊话,也不是靠几轮贸易大棒就能轻松摆脱的。技术这个东西,它就是这样,你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你喊再多口号,也变不出来。
所以,当我们出于国家安全和产业保护的考虑,对稀土出口进行管制时,我们提出的两个前提,就显得既正当又合情合理:第一,你必须明确告诉我买去干什么,申报最终用户和用途,这是为了防止这种战略资源被挪作军事用途,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都会这么做。第二,我们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人才,必须得到应有的保护,不能让它们被随意窃取或流失。
这些并非什么霸王条款,而是一个技术领先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常操作。我们也并没有就此关上大门,事实上,许多符合规定的欧洲民用企业的稀土采购申请,已经获得批准,我们的审批流程也在不断加快。但前提是,你得遵守我这里的规矩,按我这里的规则来玩。
现在,皮球已经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踢回给了欧洲。冯德莱恩女士的访华计划能否如期成行,问题的关键,从来都不在于我们是否会在他们所说的“一个月内”解决他们的稀土供应焦虑,而在于欧洲自身,是否愿意,或者说,能否说服自己身体里那个傲慢的灵魂,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带着诚意,来谈一门互惠互利的公平生意。
在中国包头的一间工厂里,一块块即将运往欧洲的稀土磁铁,正被工人师傅小心翼翼地刻上细小的激光追溯码。这个小小的代码,将精确记录这块磁铁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应用的全部旅程。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进步的印记,更像是一个深刻的时代隐喻。
它意味着,那个可以凭借曾经的优势,通过施压、通过双重标准就能予取予求的时代,确实已经结束了。在全球这张正在重新布局的新牌桌上,实力、规则和相互尊重,正在成为唯一真正管用的通行证。
对于仍在“身份撕裂”中左右摇摆、步履蹒跚的欧洲来说,如何真正看懂并适应这套新的游戏规则,恐怕是比解决眼前的稀土库存问题,更紧迫、也更根本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