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那些喊着让郎平回来的声音,可以先歇歇了。她本人正忙着呢,在北京的某个餐厅,戴着蓝帽子黑框眼镜,桌上一杯咖啡,一块披萨,笑得挺开心。脖子上的金项链和手腕上的名表,在不经意间透着一股“老娘终于可以歇歇了”的松弛感。
这副悠闲的模样,跟记忆里那个在场边眉头紧锁、嗓子喊到沙哑的“铁榔头”判若两人。也正因为如此,这几张照片才格外扎眼。她这边岁月静好,那边中国女排却刚在家门口的世锦赛上,栽了个大跟头,淘汰赛首轮就输给了过去根本不成气候的法国队。这种强烈的反差,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球迷们脆弱的神经。
于是,郎平的社交媒体下面又热闹起来了,全是“郎导,回来吧”的呼喊。这种场景,熟悉得让人心疼。1995年,女排青黄不接,她从美国回来,把一支队伍从低谷带到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银牌领奖台。2013年,女排再次陷入泥潭,又是她,在万众期待中接手,一手缔造了里约的奇迹。好像每一次队伍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大家唯一能想到的名字,就只有“郎平”。
把一个人的名字,当成整个队伍的救命稻草,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沉重的事。第二次执教那八年,镜头里的郎平,肉眼可见地憔悴下去。脸色蜡黄,神情严肃,整个人像一根绷紧到极致的弦。每一次输球,她要面对山呼海啸的质疑;每一次赢球,她又被捧上神坛。这种反复的撕扯,足以耗尽任何一个铁人。
所以,当她默默地给一条劝自己“千万别再出山”的球迷留言点了个赞时,这个动作的意味,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来得更明确。那不是简单的“我累了”,而是一种无声的恳求:请允许我,终于可以做回我自己。
东京奥运会的失利,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黯然下课后,她奔赴美国与家人团聚。那段时间,她才真正开始“养”自己。如今照片里那个气色红润、打扮时髦的郎平,正是那段休养成果的最好证明。她终于有时间去享受一杯咖啡的香醇,而不是在下一个对手的技术录像里熬到天明。
她当然还在关心排球。作为中国排协副主席,她不可能完全割裂。但这更像是一种从“主帅”到“顾问”的角色转变。她依然在贡献自己的经验和视野,只是换了一种不必再把自己燃烧殆尽的方式。她把前半生都给了中国女排,从球员时代的五连冠,到教练生涯的两次登顶,她以球员和主教练身份都拿到奥运冠军,这是独一份的荣耀。
现在,她终于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节奏。脖子上的项链,手上的名表,与其说是炫耀,不如说是一个辛苦了半辈子的人,犒劳一下自己的坦然。她不再需要活在所有人的期望里,去扮演那个无所不能的救世主角色。
中国女排不能永远只有一个郎平。当潮水退去,需要的是更坚实的体系,是更多能扛起责任的年轻教练,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呼唤那个已经满身伤病、耗尽心力的英雄归来。
或许,对一个奉献了半生的人来说,最大的尊重,就是让她安安静静地喝完那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