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好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区楼下的垃圾桶,总也不是满的了?街上风一吹,卷起来的也不再是塑料袋,干净得有点不像话。
这事儿要是放十几年前,简直想都不敢想。那时候,我们这些在城里长大的人,谁的记忆里没个“垃圾围城”的阴影?报纸上、电视里,天天都是这四个字,说得人心惶惶,好像再过几年,我们三分之二的城市就真要被垃圾给活埋了。那会儿的焦虑,是真的,是每天开窗都能闻到的那种真实。
可谁能想到呢,这风水轮流转得也太快了点。
今天,同样是这片土地,那些遍布全国、曾经被我们寄予厚望的现代化垃圾焚烧厂,竟然……竟然开始喊饿了。对,你没听错,炉子烧得旺旺的,却没有足够的垃圾给它们“吃”。这种事,听着就够魔幻的吧?但更魔幻的还在后头。就在我们为垃圾不够烧而发愁的时候,隔壁印度,有座垃圾山,已经堆到了65米高,快赶上18层楼了,占地面积?比四十个足球场还大。
一边是炉子空着等米下锅,一边是米堆成了山,还是一座能压死人的山。
这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曾经多到让我们绝望的垃圾,是怎么一步步被我们“吃到”不够的?这些嗷嗷待哺的焚烧厂,以后又该怎么办?
说真的,不堪回首。十几年前的“垃圾围城”,那真不是开玩笑,那是悬在中国每座飞速发展的城市头顶的一把剑,随时都可能掉下来。城市化的油门一脚踩到底,人潮涌进来,钱包鼓起来,消费力爆棚,垃圾的产量也跟着一路狂飙,根本刹不住车。
有组数据,现在看都觉得吓人。就说2015年,全国城市的垃圾产量就到了2.6亿吨,当时预测说,到2020年,这个数字会冲到3.23亿吨。年增长率8%到10%,几乎跟GDP增速肩并肩跑。你想想看,这么海量的垃圾,每天都在产生,城市怎么可能受得了?
那时候我们最常用的办法是什么?填埋。简单,粗暴,挖个大坑,倒进去,埋了,完事儿。但后患无穷啊。全国的垃圾填埋场,前前后后占了超过5亿平方米的土地,这是什么概念?把好几十个香港给填平了!宝贵的土地,就这么没了。
更要命的是污染。垃圾渗滤液跟毒药似的,悄无声息地就钻到地下,把水给毁了;填埋场里冒出来的气体,让天都不那么蓝了;还有那股子标志性的恶臭,住在附近的人,真是连窗户都不敢开。危机,已经不是迫在眉睫了,是已经烧到眉毛了。
得想办法,必须找到新路。这时候,垃圾焚烧这个技术,就像个救星一样,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最大的好处就是高效,一把火烧过去,垃圾体积能减少九成,还能顺道杀菌消毒,实现无害化。听起来,简直完美。
而且,这不仅仅是处理垃圾,这简直是一门“变废为宝”的好生意。有人算过,一吨垃圾烧完,能发四五百度电。一个中等规模的焚烧发电厂,一年发的电,够好几万户家庭用一年。你看,既解决了环保大难题,又贡献了清洁能源,一举两得,谁听了不心动?
有了政策的东风,有了市场的需求,中国的垃圾焚烧行业,一下子就起飞了。尤其最近十年,那不叫起飞,那叫坐上了火箭。从2010年开始,各种补贴、优惠政策就没停过,上网电价有补贴,税给你减免,连用地都给开绿灯。
资本的鼻子最灵了,闻着味儿就来了。大把大把的热钱涌进这个赛道,环保企业们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全国各地跑马圈地,一座座崭新的垃圾焚烧厂,就像雨后春笋,噌噌地往外冒。到了2020年,垃圾焚烧在无害化处理里的占比,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地步,和十年前比,那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场波澜壮阔的“垃圾歼灭战”里,最核心的武器,还是技术。一开始,我们也得靠“洋枪洋炮”,焚烧厂里最关键的技术和设备,都得从欧洲、日本那些老牌发达国家进口。人家的东西是好,技术成熟,运行稳定,但问题就一个字:贵!不光买的时候贵,后续的维护保养,那更是个无底洞,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
总被人这么卡着脖子,心里不踏实。于是,中国企业开始自己埋头干,走上了那条我们最熟悉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技术合作也好,逆向工程也罢,反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
特别让人骄傲的是,我们不是简单的抄作业。我国的垃圾,有“中国特色”。跟欧美国家干巴巴的垃圾不一样,我们的生活垃圾,含水率高,热值低,说白了就是湿乎乎的,不好烧。而且成分还特别复杂,什么都有。这给稳定燃烧带来了天大的挑战。
怎么办?改!中国企业专门针对我们自己的“湿垃圾”,研发了更合适的炉排、更智能的燃烧控制系统,还有更高效的烟气净化技术。这么一折腾,嘿,效果出来了。不仅燃烧效率大大提高,连污染物的排放都控制得比以前好得多。现在,最新建的那批垃圾焚烧厂,烟气排放指标,很多都已经比严苛的欧盟标准还要低。那个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二噁英,也被牢牢地关在了笼子里。
技术上我们追上来了,规模上,我们更是创造了世界纪录。北京那个首钢生物质能源项目,一天就能“吃”掉3000吨垃圾,是亚洲最大的单体焚烧厂之一。建设速度呢?更是快得吓人。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投产,我们通常只要18到24个月,这在欧美国家,没个三四年根本搞不定。
截至去年8月,中国已经有925座垃圾焚烧厂在运营了,日处理能力加起来高达103.5万吨。什么概念?要是所有工厂都开足马力,一年能处理掉3.7亿吨生活垃圾。这个数字,足以让我们成为全球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最强的国家,没有之一。
然而,就在我们为这场伟大战役的胜利而欢呼的时候,一个谁都没想到,甚至有点尴尬的问题,悄悄地浮出了水面。
没错,就是那个曾经让我们头疼到睡不着的垃圾,现在成了焚烧厂眼里的“香饽饽”,成了稀缺资源。这背后,就是垃圾焚烧行业惊人的产能过剩。我们来算一笔账:我们一年能烧3.7亿吨,但全国城市和县城一年清运的生活垃圾总量,大概是3.11亿吨。
这意味着,就算我们把收来的所有垃圾,一滴不剩地全扔进焚烧炉,依然有接近6000万吨的产能是空着的!更何况,垃圾里还有很多不能烧的东西,还有需要特殊处理的,真正能进炉子的,就更少了。
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在环保的巨大压力下,规划建厂的时候有点“上头”,拍脑袋决策,没仔细算算自己到底能产生多少垃圾,结果厂子建好了,垃圾却不够,造成了区域性的产能过剩。
但另一方面,还有一个让人又哭又笑的原因——我们的垃圾分类,真的开始见成效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在家里就分好了,这些东西从源头上就被分流,根本就不会被送到焚烧厂。这本来是天大的好事,对环境,对资源循环,都是功德无量。可它却无意中,抢走了焚烧厂的“口粮”。
面对这种“吃不饱”的窘境,企业们也在想辙。有的开始琢磨小型化、模块化的焚烧设备,准备把市场下沉到以前顾不上的县城和乡镇;还有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已经把眼光放到了国外,比如那些垃圾处理需求同样旺盛,但技术又跟不上的东南亚和非洲。
这戏剧性的一幕,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一边是中国,建成了世界第一的垃圾处理能力,却在为“燃料”不足而发愁;另一边是印度,被一座65米高的“耻辱之山”压得喘不过气。
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理论上讲,中国的技术和资本,去帮印度建厂,似乎是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真实的世界远比理论复杂,印度对外资企业的那些故事,也确实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
从“垃圾围城”的噩梦,到垃圾焚烧带来的曙光,再到今天产能过剩的“甜蜜烦恼”。中国的垃圾处理之路,走得曲折,但也坚定。这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不断解决旧问题,又不断遇到新问题的真实写照。前路还很长,但方向是清楚的——为了一个更干净,资源更节约,环境更友好的未来。我们在这条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