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歼-36,就不需要轰-20了?专家:轰-20的价值仍然无法替代

发布日期:2025-09-11 点击次数:86

如果有人觉得有了歼-36,就可以放弃轰-20,那说明他完全没搞懂空军战略的逻辑。

这种想法,就像说既然家里有了菜刀,就可以扔掉高压锅。看似能切能剁都能做饭,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压根不是一个领域。

美国空军自己就是活教材。六代机照样搞,B-21也从没停过,理由简单直接,没有战略轰炸机这种底牌,不可能在全球维持那种随时动手的态势。

我第一次听到歼-36的消息,是在一个军迷聚会。有人说,这玩意儿隐身性更强,机动性更高,还可能用上智能化系统。语气里很兴奋,仿佛下一代空战霸主已经到手了。

确实,歼-36的定位就是夺取制空权,加上局部打击能力。速度快,隐身好,灵活到可以玩人机配合的复杂战术。更重要的是,它是冲在最前面的剑尖,用来撕开战线的口子。

可这个剑尖再锋利,也干不了轰-20的活。

轰-20是那种一旦出现就会让战略地图瞬间变色的家伙。它不是去空战、格斗的,而是负责把打击能力推到跨大陆的距离。飞行半径上万公里,不是战斗机这种短距跳跃能比的。

有军迷调侃说,歼-36将来也能挂远程导弹,那是不是就能干轰炸机的活?这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就知道差在哪。

战斗机挂大导弹的数量是死板的。机体结构决定了外挂有限,就算勉强挂满,也就四到六枚。轰-20呢,内部弹舱能带几十枚导弹,而且还能装高超音速武器。那是一波齐射能直接把敌人一个战略纵深摧垮的能力,规模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

所以你会发现,这两种飞机的任务根本不重叠,而是互相补位。

想象下棋的场景,歼-36是马,跳得快,行动灵活,可以冲进防线干掉关键点。轰-20是车或者后,一旦出手,就能横扫大片区域。你要是棋盘上只有马,没有车,再怎么跳,也很难一口气拿下全局。

这种差别,在大国博弈里尤其明显。轰-20的存在,就是告诉对手,就算你的后方纵深再隐蔽,我也一样能覆盖到。这种感觉,才叫战略威慑。

倒过来看,如果未来真有一场高强度冲突,歼-36和轰-20最可能的配合模式是这样的,歼-36先动手,用隐身突破敌防空网,清除几处关键节点。轰-20就在这个安全窗口里,从远程倾泻打击,直接把敌人的作战体系压垮。

没有轰-20的压制,歼-36需要反复突击,持久战里消耗巨大;没有歼-36的掩护,轰-20很容易被拦在防空线外。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必须一起出现的原因。

其实,美国早就用行动验证过这一点。冷战结束后,美军的隐身战机水平世界第一,但它们的战略轰炸机机队从没闲过。B-2、B-52照飞,B-21更是全力推进。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全球战略压力,不是几架制空战机能维持的。

这思路放在中国也同样成立。歼-36是战术尖刀,靠速度、隐身、智能系统抢占空中主动;轰-20是战略重锤,高载弹量、长航程、广覆盖,能动摇对手的战略信心。

有趣的是,不管是俄罗斯升级图-160M,还是美国坚持到手B-21,所有大国都默契地留着战略轰炸机这张牌。没有一个真敢从武库里把它删掉。

原因很现实。现在的战争越来越体系化,无人机蜂群、远程导弹集群,各种花样层出不穷。你以为这样会淘汰轰-20?恰恰相反,正因为武器手段更多,才需要一个大平台来集中投送、统筹使用。

轰-20就是那个中枢,能把体系内的远程打击力量整合到最强烈的状态。

说白了,就算你给歼-36套上再智能的系统,它也只是匕首,适合刺杀单个目标。而轰-20是火炮,负责一轮轰过去让敌整片阵地报废。前者的成就,不会让后者失业,只会让它的生存空间更安全。

这里还有个心理战的问题。一个拥有轰-20的国家,在对手的战略推演里永远是个不稳定因子,你永远无法保证它会不会突然打击到你的纵深。这种不确定,本身就是威慑的一部分。

所以,有人把轰-20看作是武器,更有人把它当作国家战略名片。它能飞出去的,是综合国力的延伸;它能飞回来的,是对内的信心与自豪。

歼-36的意义则完全不同。它是尖刀部队的象征,是空军高速突击能力的天花板。从舰载机部署到远程夺取战区空权,它都是第一批进入火线的。

未来战争,不会再有那种一个平台包打天下的奇迹。体系作战意味着,各种不同能力的平台协同作战才能打出最大效果。就像人在狭巷里要先用匕首开路,然后才有可能推火炮进来扫清障碍。

世界各国的战略轰炸机发展路线说明了一切。一旦你站在全球战略舞台上,这种平台就是基本装备,不是可选项。

中国空军的方向,也正是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稳。歼-36负责锋利,轰-20负责沉重。前锋和后盾,战术与战略的配合,才能在真正的大国博弈里站得住脚。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