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河长流 来源于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文:舒生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李普塞特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只懂一个国家的人不懂任何国家。”
很明显,他在强调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性,而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这话的分量也丝毫不减。
不为别的,单是为了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就有必要了解这个世界。
一个从来不曾了解过其他国家的人,对自己的国家也不可能有深入了解。
一个人只了解自己的国家,通常不是高看自己的国家,就是看扁自己的国家。高看自己,就容易掀起民粹的风暴,排斥外部世界,阻碍国家发展;看扁自己,则不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总之,认识的“度”,也是在比较分析中把握的,只了解一个国家,就等于是没有认识的尺度。
了解其他国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国家的普遍性或特殊性。这就像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就得对别人也有所认识一样。他人的存在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国家亦如此。
了解其他国家,我们会发现全世界国家都有一些共性,因此,我们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多独特,于是对自身的优势,就不再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独特的东西,因此会发现各国国情都不同,不必强行划一、求全责备。
总之,了解其他国家,我们能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但我们也要知道,要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国家,实在不容易。
国家的存在都是多元的,每个方面都有其值得了解的价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是一片海洋,都足够人遨游一辈子,而我们的精力又很有限,因此我们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我们不可能对一个国家有完全客观全面的认识。但尽可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却是应该且可能的。
世界上有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没必要全都钻研,可以选择一些发展有代表性的国家重点了解。像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印度、伊朗、日本、阿根廷、南非等。你也不妨建构你的国家清单。
了解一个国家,可以先在整体上有一个通识性认识,譬如一国的政治制度怎样,经济发展如何,人民生活状态怎样,历史发展重大转折,等等。读通史是一个重要的粗略了解方式,也可以借助各种网络资源,还可以听相关专家或资深人士讲。要了解一国当下,能亲自考察是最好的。不过机会难得,我最推荐的还是读史,即经济又相对客观全面。
有了粗略了解之后,可以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领域深入研究,譬如从一个国家民众投票的情况看其民主发展程度,从就业环境看其经济发展形势,从政局更迭看其社会秩序,等等。以一斑窥全豹的方式,会认识得更深入。认识方式也很多,还是特别推荐多读书。当然,能够去亲自考察是最好的,因为可以了解到真实的前沿的发展。
在了解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对比。有对比就有分晓,有分晓就有惊喜和惊吓。就某一或多方面进行对比,跟买东西货比三家是一样的,多方对比,你就大致能看出自己国家在此发展的程度了。
对比的国家最好要具有代表性,最好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可以多关注那些与我们的自然环境相似、发展却大相径庭的国家。
对比的过程尽量客观,不要一上来就有主观之间,特别是少沉迷于那些宏大的概念,像“资本主义”这样的概念,在英国、美国、挪威、德国等各发达国家的表现也是大为不同的,若全都一视同仁,那就会忽略掉那些极其重要的差距。这方面尽量选择客观理性的渠道和手段,比如选择读一位学者关于美国的著作就比听某位官员的评论好,因为学者往往是基于科学研究,而官员可能带有主观立场。
对其他国家的了解,有助于倒逼我们了解自己的国家。这就好像外出打工者回到故土,更有感触一样。
身处全球化时代,不少人的观念还是没有真正开放,他们只想听他们自己想听的,只想见自己想见的,结果,当世界已经展现在他们面前,他还是什么也看不见。这样的人,跟清朝那些但知道天朝上国的子民本质上是一样的,而现在是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