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海军快速发展壮大,中美两国海军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显著转变。每当美军航母驶入南海,轰-6型轰炸机会呼啸而至进行“拦截”,这让美军逐渐失去了用航母舰队与中国海军抗衡的信心,进而开始考虑用类似的方式应对中国海军。
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航母战斗群多次抵近台湾周边海域对中国进行威慑,从那时起,中国启动了一套庞大的反介入作战体系建设。该体系第一阶段研发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空射、舰射及潜射反舰导弹。在1000千米范围内,主要依靠歼轰-7A战斗轰炸机、苏-30MK多用途战斗机携带“鹰击”-83、“鹰击”-91空射反舰导弹实施导弹饱和攻击;而在歼轰-7A战斗轰炸机、苏-30MK多用途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外,则以轰-6G/M轰炸机携带“鹰击”-61重型空舰导弹为主。当时,轰-6型轰炸机是中国军队唯一能在2000公里外对航母实施打击的飞机。
不过,当时中国装备的轰6型轰炸机是苏联图-16型轰炸机的仿制品。自1969年量产后,其陆续衍生出轰6甲、轰6乙、轰6丙、轰6丁、轰6F、轰6G、轰6H、轰6M等多个型号。这些改进仅涉及机载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机体结构与动力系统和上世纪50年代的图-16型轰炸机基本一致,飞行性能也大致相同。这些轰6型轰炸机的主要任务是飞抵目标区域上空进行密集轰炸,因此极易被防空火力击中。为了反击航母战斗群,轰6丁被改装为反舰导弹载机,可携带两枚由海鹰舰载/岸基反舰导弹改进而来的鹰击-6空舰导弹。
轰6丁于1984年研制成功,1987年,伊拉克通过约旦以2亿多美元从中国采购了4架该型轰炸机及50枚空舰导弹,同年这些装备运抵约旦空军基地。经过数月培训后,它们就仓促投入到截断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破袭战”中。在两伊战争期间,这些轰炸机总计击沉11艘油轮,自身也有一架被击落。此外,轰6丁还曾向美军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发射C-601空舰导弹,但受美军电子干扰无法识别目标,于是按照预设的优先攻击最大目标程序,将附近一艘油轮击沉。C-601空舰导弹射程高达150千米,而美军当时的标准-2舰对空导弹最大射程仅120千米,这次空袭让美军颇为忌惮。
目前,中国拥有150架轰-6轰炸机,其中主要是经过重新设计的轰6K轰炸机。其主体承重结构得到强化,可挂载6枚重型导弹,还配备了新型火控雷达、搜索雷达、前视红外探测装置、光学瞄准设备、主被动大功率电子干扰设备及全玻璃化驾驶舱,并换装了俄制D-30KP-2涡扇发动机。这使得机身重量减轻1.6吨,推力却提升至25吨,作战半径从2300千米增加到3500千米;若进行2次空中加油,作战半径可进一步扩大至5000千米。若携带射程2000多千米的“长剑”20巡航导弹,其打击范围可覆盖夏威夷群岛。
二:
若执行反舰任务,其可携带6枚射程超450千米的“鹰击”12超声速反舰导弹,深入太平洋腹地3000千米对美军航母打击群实施打击。24架轰6K轰炸机可携带132枚“鹰击”12超声速反舰导弹。美军航母打击群通常配有4-6艘“伯克”级驱逐舰护航,理论上1艘伯克级驱逐舰一次可同时拦截12枚反舰导弹,其垂直发射装置能在64秒内发射96枚“标准-2”舰空导弹,按平均拦截概率0.65计算,可拦截50余枚反舰导弹。若导弹从同一方向来袭,该方向上仅有3艘驱逐舰参与拦截,即最多可拦截150余枚反舰导弹。
考虑到航母打击群还配备“增程海麻雀”“海拉姆”、密集阵等近防武器系统,在理想防空状态下,可拦截超过240枚反舰导弹。因此,至少需一次出动30-40架轰6K轰炸机才能摧毁美国航母打击群。但轰6K轰炸机不具备隐身性能,隐蔽性较差,在远程奔袭美军航母打击群时,30-40架轰6K轰炸机会在2000至9000米高度分成十几个小编队,正面宽度达30千米,在500千米内就会被“宙斯盾”相控阵雷达发现,传统的低空突防在E-2D舰载预警机面前效果大减。
美军舰载预警机和舰载战斗机的雷达,能在数百千米外轻松识别出在海面飞行的战机。美国航母打击群搭载48架F/A-18E/F舰载战斗攻击机,通常有4架在空中巡逻,每架最多可携带10枚AIM-120中程空对空导弹,按50%的拦截概率计算,可拦截20架轰6K轰炸机。轰6K轰炸机的反舰战术与苏联的图-16中程轰炸机极为相似,苏联对抗美国航母的战术是出动大批轰炸机,实施大密度导弹齐射,以饱和攻击突破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火力。
由于图-16中程轰炸机速度慢、载重小,其搭载的AS-1型空对舰导弹最大射程仅150千米,飞行速度为高亚声速,难以突破航母战斗群的防空体系。为此,苏联又研发了图-22M超声速轰炸机及射程300-650千米的AS-6超声速空舰导弹。尽管如此,苏联轰炸机要突破航母战斗群的防空体系仍非易事。美军在70年代中期后配备的F-14重型战斗机,雷达搜索距离超过130公里,配合射程150千米的AIM-54“不死鸟”远程空对空导弹后,最大作战半径达700千米,与E-2C舰载预警机及装有宙斯盾防空系统的导弹巡洋舰共同构建起庞大的防空作战空间。
1-2个F-14战斗机双机编队在E-2C预警机配合下,可在370公里外采用闭合航路交错飞行5小时,在巡逻区与航母之间还有1-3个双机编队待命,可同时拦截20-60个目标。80年代末,苏联海军编成5个导弹航空兵师及数个独立航空兵团,一个舰队最多可配备4个团,装备威力巨大的X-22M和X-26反舰导弹,一枚即可炸出20平方米的大洞。尽管威力极强,但要击沉一艘航母仍需命中8-12枚,攻击一个航母战斗群每次至少需出动1-2个轰炸机团,预计苏军每次出动可能损失50%的轰炸机,按每次出动两个团计算,仅能出动1-3次,之后便会彻底丧失攻击能力。
携带“鹰击”12超声速反舰导弹的轰6K轰炸机,在发起攻击前需进入美航母战斗群的防空圈,这会使其陷入危险境地,因此需要射程更远的反舰导弹。中国可选的空中对舰打击武器包括兼具远射程与超声速突防能力的空射版“鹰击”18反舰导弹、空射版“长剑”100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空射版“东风”17高超声速导弹。“鹰击”18反舰导弹的射程与“鹰击”12反舰导弹相差不大;“长剑”100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速度达4马赫,弹道高度超50千米,地面版“长剑”100射程达3000千米,改装为空射版后射程达5000千米,这一射程略显过剩。
近期出现的一张照片显示,轰-6机身下方装有一枚新式大型导弹,可能是鹰击-21弹道反舰导弹的空射版,它与东风-21D弹道反舰导弹同出一脉,飞行速度可达6马赫,极限速度甚至能达到10马赫,射程为1800-2500千米。地基弹道导弹可通过天基红外卫星和太空监视跟踪系统实现有效的发射侦察与跟踪,而空射弹道反舰导弹的发射位置和来袭方向难以预测,等相关信息传输至“伯克”级驱逐舰时,导弹已在20千米高度准备发起攻击。
当目标是雷达反射面积达5平方米的飞行器时,“宙斯盾”雷达的探测距离能达到325千米;可要是换成反舰弹道导弹,这一距离就骤减到仅22千米。按照4马赫的速度来算,航母的防御窗口仅有16秒。此时,“标准”-2/3防空导弹会因高度限制无法派上用场,“标准”-6的最高速度不过3.5马赫,很容易跟丢目标。“拉姆”防空导弹的射程只有10千米,且战斗部属于近炸类型,想要击落反舰弹道导弹的弹头难度极大。一旦导弹数量足够多,美军根本没办法实现有效拦截。而有空射反舰弹道导弹的话,从国土内发射就能打击到从菲律宾方向向北突进的美军航母,大大降低了作战风险。
三:
步入21世纪,中国的反介入作战体系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最大射程为2000千米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部署并投入实战后,其覆盖范围已延伸至第一岛链之外的海域。这使得美军航母打击群一旦进入该反舰弹道导弹的打击范围,就得面临极大的风险。此外,美军在亚太地区仅有15个机场,且都处于中国弹道导弹的射程之内,极有可能无法正常使用。美国空军的战机要飞抵作战区域,得飞行3000千米的距离,可美国战斗机的最大作战半径仅1000千米,F-22战斗机更是只有700千米,必须依靠大量空中加油机的支援,才能对中国大陆沿岸实施打击。
为了规避风险,美国海军提出了“分布式杀伤”理念,不惜撤出驻日韩的精锐力量,放弃日韩的基地、军港和空军基地,将航母舰队隐蔽部署在远离中国反介入作战体系威胁的区域待命,具体位置是关岛以西、距离中国3000千米的地方。之后,再出动B-21、B-2、B-1B和B-52战略轰炸机群发起大规模远程打击,摧毁中国的预警系统、指挥控制与通信设施、防空阵地、机场、港口、电力和交通设施、后勤供应枢纽以及弹道导弹发射阵地,以此削弱中国的防御和反击能力,为航母打击群快速进入战区、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铺平道路。
就当前情况来看,中国的歼-20、歼-16等战斗机,作战半径基本在1500-2000千米的范围,对于能从美国本土起飞的战略轰炸机,缺乏有效的拦截手段。美军的巡航导弹能覆盖中国全境,中国却无法进行同等力度的反击,所以必须具备更远的打击能力,去攻击并摧毁美军战争体系中的关键目标。中国目前唯一的远程打击武器只有潜艇和轰-6轰炸机,海军攻击核潜艇数量有限,且大量潜艇是远洋隐蔽机动能力较弱的常规动力潜艇,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对美军航母的威胁非常小。
相反,配备了AGM-158C型远程反舰导弹的B-1B战略轰炸机,对中国航母构成的威胁更大。一架B-1B战略轰炸机可搭载24枚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美国空军目前有45架在役,一次出动就能发射1080枚射程超过900千米的反舰导弹,没有任何舰艇的防空系统能抵挡如此多的反舰导弹。B-2隐身战略轰炸机虽然数量不多,但具备隐蔽性和突然性,可从本土起飞,携带16枚AGM-129巡航导弹或80枚制导炸弹发动攻击。70多架B-52轰炸机虽说在90年代初就被禁止进入中度威胁区域,但它们可以挂载16枚“鱼叉”反舰导弹,或者未来的AGM-183A高超声速导弹。
未来,美国空军还将装备B-21轰炸机。该轰炸机从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无需空中加油就能打击到北京,甚至是中国中部的德令哈弹道导弹发射场。B-21战略轰炸机一次可挂载14枚导弹,美军计划采购100架,一次出击就能发射1344枚导弹,这对中国的反介入作战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不过,中国的轰-20战略轰炸机也即将亮相,其隐身突防能力与美军B2轰炸机不相上下,可携带十几枚巡航导弹直接对美国本土及海外军事基地构成威胁,也能一次携带10多枚远程反舰导弹,对5000公里外的航母实施突然袭击。
轰-20战略轰炸机的隐身性能远超美国的F-117A隐身战斗机。早在90年代初,美国空军就用F-117A隐身战斗机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进行过模拟对抗。即便“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宙斯盾系统知晓F-117A隐身战斗机的存在并保持高度戒备,也无法探测到雷达反射截面积仅1平方厘米至1平方毫米的F-117A。SPG-62照射雷达也难以锁定这种隐身战斗机,而F-117A隐身战斗机搭载的机载红外探测仪却能轻易捕捉到“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位置,并发射“鱼叉”反舰导弹。轰-20在隐身性、航程、载弹量以及反舰导弹的射程、威力和突防能力等方面,都不是F-117A能比的。
若未来中美爆发战争,美军位于第一岛链的机场会全部被毁,战斗机部队被迫从阿拉斯加或澳大利亚远道而来,无论是出动效率还是数量都不占优势,甚至还不如不来。中国的战斗机部队由于缺乏足够的加油机,也只能在第一岛链范围内作战。双方的航母显然不会冒着被对方轰炸机从远距离发射的成百上千枚反舰导弹攻击的风险去进攻对方,双方的潜艇也不敢在对方反潜机巡逻的区域活动,陆军更是派不上用场,如此一来,能派上用场的就只有战略轰炸机了。
四:结语
未来战争可能会呈现出这样的场景:双方的战略轰炸机相互往返发射巡航导弹,两国的海空军都收缩回本土,主要任务变为拦截对方轰炸机发射的巡航导弹,最终比拼的是谁的导弹先耗尽。美军预计,开战8天左右就会用完库存的7000枚远程导弹,这些导弹是美军花了十几年才积攒下来的,重新生产的话,要18-28个月才能开始交货。而以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就算是70000枚,几个月内也能完成生产。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