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耶夫访华归来,不再舍近求远,两小时讲话8次提及中国,西方慌了!

发布日期:2025-09-11 点击次数:177

你听一场将近两小时的国情咨文,是什么感觉?昏昏欲睡?但在托卡耶夫的这场演讲里,你很难走神,因为有个词像鼓点一样,反复敲打着你的神经——“中国”。一次、两次……足足八次。

这就有意思了。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每一个词的分量都得用天平来称。而托卡耶夫的天平,这次倾斜得简直毫不掩饰。对于昔日那些挂在嘴边的合作样板,什么美国啊、欧盟啊,他就用了一句轻飘飘的“正在积极推进”,像是随手处理一份不太重要的邮件,然后就翻篇了。

这番操作,信号强烈得都快溢出屏幕了。看来,前不久那趟中国之行,不只是握了手、签了单,更是给托卡耶夫带来了一场思想上的风暴。他可能在某个时刻突然就想通了,合作这档子事,何必舍近求远呢?绕着大半个地球去追逐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月亮,结果发现月亮上不仅有陨石坑,还总是附带着一堆让你不舒服的条件。

哈萨克斯坦这些年,就像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孩子,一边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中俄,另一边是光鲜亮丽、技术先进但远在天边的美西方。谁没被好莱坞电影和硅谷神话吸引过呢?哈国也曾一度把西方的模式当成自己的发展模板,觉得只要跟上了,就能起飞。

可现实呢?现实总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西方的合作,往往像一份精美的菜单,菜品诱人,但翻到背面,密密麻麻全是附加条款。今天让你在人权问题上表个态,明天又让你在地缘政治上站个队。结果,经济没见着跨越式发展,反倒是在国际舞台上被搞得缩手缩脚,里外不是人。这堂课,学费太贵了。

所以,托卡耶夫这次不绕弯子了,他直接摊开了一张务实的路线图。

他第一个提到的合作,就直接扔出了王炸——城市建设。他说,前几天去中国,已经跟那些亲手缔造了“深圳奇迹”的世界级公司把协议给签了。几十亿美元的大单,目标直指阿拉套市。要把那里打造成一个商业和创新中心。

你听听这话,这哪里只是引进点资金那么简单?这分明是想把“深圳模式”的源代码给复制过来。从一片滩涂到国际都市的“深圳速度”,现在要变成“阿拉套未来”。托卡耶夫的野心,写在脸上了。

当然,再宏伟的城市,没电也只是个空壳。说到能源,托卡耶夫的思路同样清晰。他先是提了一嘴跟俄罗斯合作的国内首座核电站,但这只是个开胃菜。他心里清楚,要想驱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引擎,一座核电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他的目光,又一次,也是更坚定地投向了东方。在跟中方的会谈里,两国已经拍板,要搞核工业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座、第三座,甚至更多的核电站,已经找到了最靠谱的合伙人。

如果说能源是心脏,那物流通道就是遍布全身的血管。提到运输物流,托卡耶夫更是三次直接点名中国。他甚至有些动情地形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说它像一条“金色纽带”。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光是去年,从哈萨克斯坦过境的货物就冲破了10亿吨大关。他当场就给政府下了死命令,必须加快修那条从中国边境到欧洲门户的萨克索尔-贝内乌公路。这条路一旦打通,中国货物借道哈国去欧洲,时间能生生砍掉三分之一。你想想这是多大的吸引力。

除了这些摩天大楼和钢铁洪流,托卡耶夫也没忘了脚下的土地。他很坦诚,甚至带着点自嘲,说哈国在节水技术上搞了半天,进展慢,效果差。那怎么办?他的态度直接得可爱:中国的技术世界领先,那咱们就买!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他还提到了民众都揪心的里海水位下降问题。他说自己在上合组织会议上,已经提议搞一个“上合组织水问题研究中心”。说白了,就是希望借助中国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上那些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来给自己的国家“治病”。

最后,当第八次提到中国时,托卡耶夫是在总结这次访问。他用了“非常成功”来形容,说双方谈得很投机,成果丰硕,两国正沿着永久战略伙伴关系的大道往前走。

这八次提及,没有一次是空话。每一次背后,都对应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从一个国家的“面子”(城市建设),到“里子”(能源安全),再到“血脉”(物流网络)和“命根子”(水利民生),几乎把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全覆盖了。与此同时,他还预告了年底要去俄罗斯。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出来,哈萨克斯坦的姿态再明确不过了:坚定地转向东方,和中俄这两个邻居紧紧地站在一起。因为远方的承诺终究是雾里看花,而身边的机遇,才是能攥在手里的、实实在在的未来。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