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媒体: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已全面准备应战,毫不畏惧美军

发布日期:2025-08-19 点击次数:157

随着关税之争愈演愈烈,中美两国的关系也变得越发微妙起来。

在美国人眼中,中国还是那个经济落后、实力有限的国家,甚至有人对美国心存畏惧。

不过,澳大利亚的媒体在202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可是不留情面,狠狠地揭了美国的短处。

文章讲到,中国一点也不惧怕美国,而且早就做好了应战的准备了,偏偏美国人还没察觉到这一点。

要知道,澳大利亚一直是美国最死心塌地的小跟班,怎么可能会说出这种话呢?

何谓“不怕”

要弄清楚这事,得先搞明白澳媒在那篇文章里说的“不怕”到底是啥意思。

在军事方面,说“不怕”最主要是对“能力、意图和风险”进行冷静的评估,没有盲目自信,只是理智地衡量一下自己能不能应对。

这十几年里呀,中国逐步完善了海空天电网多领域的不足,把远海训练和常态化变成了习惯。巡航不再是偶尔登上头条的新闻,而是变成了每周都在做的事情。

外面的人总是更在意舰艇和飞机的数量,还有导弹射程啥的那些明白易懂的指标。

真正让人不怕的,可不是那些一眼就能看清的东西,而是那些看不太见的,比如联合作战的指挥链、跨军兵种的信息融合、后勤和战备保障的韧性,再加上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库。

根据澳大利亚媒体的分析,他们发现了两个挺明显的信号。

中国在周边热点地区一直保持着“习惯应对风浪”的状态,海空力量也都在常态部署,应该用外交渠道把话说明白了,没必要非得追着镜头跑。

面对美国把先进武器和演练搬到中国家门口,中国的反应可以用“既小心谨慎,又敢于划清底线”来描述。

不过,文章又转而提到中国其实并没有那个意思,也不打算动武。

为什么“不想打”

不少人把“不想打”直接当作“没有赢的信心”,可实际上事情没这么简单。

发展这词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中可是个重要的关键词,毕竟一个国家的安全最终还是得靠经济总量、产业的抗压能力以及科技的不断升级,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组织实力。

对中国这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来说,打一场仗可得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

每年把一部分资源用在民用升级、教育和科技推广上,结果却花在难以掌控的消耗上,那可是最糟糕的投入回报率了。

更贴近实际的一个因素,就是供应链那根硬邦邦的黏性。

这二十多年里,西方谈到对华贸易时,满满都是“风险”和“去依赖”这些词。

不过,数据显示,工厂车间的实际情况却在用不同的角度说话。美国和欧盟在很多品类上,对中国的依赖反而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

特别是在机械设备、电子零部件,还有纺织和家具这些方面,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依赖逐渐减少,变化得挺有条不紊的。

嵌入式产业链的特色就是“零部件套零部件”,明面上的整机还能换个国家或者地区,可背后那些上千种中间产品,要说转个口岸就这么容易,还难得很。

美国要是真想“脱钩”对华,光说不练可不行,看看BOM清单上的那些东西,螺丝、密封件、陶瓷粉体、通用板卡以及化学试剂啥的,都得美国政府给个说法才成。

这就是为何,越来越多国家偏向于遵循“做生意”的简单道理。

其实不是政治激情不够,而是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会骗人,把合作带来的好处和对抗带来的代价一比,“稳”两字往往比“激”更靠谱。

更关键的是,现在美国到底有没有把握能赢得中国这场较量?

美国的难题

我们先把镜头放到美国海军那儿,映入眼帘的可不像是风光无限,反倒是规模在缩减,维修堆积如山,预算也捉襟见肘,产能更是捉襟见肘。

公开资料表明,舰队的账面规模差不多有三百艘左右,可真正能调动、持续作战的实力还要打个折扣,不能全部算进去。

造舰可不是光写几行愿景、打个年报那么简单,它其实是涵盖钢材、铸锻件、电子设备、软件、熟练工人再到测试评估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条。

这些年造成的“去工业化”阴影,可不是几轮预算打打补丁就能完全弥补的。

以前人们寄予厚望的项目,接连遇到挫折。

濒海战斗舰的那套通用模块化想法,在实际作战适应上遇到了不少麻烦,维护开销也比预想的高出许多。

“朱姆沃尔特”级那些高端火炮,由于弹药价格一涨再涨,最终被迫放弃了,“福特”级又因技术集成太繁琐,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所以,美国开始关注那些成本低、批量生产、用途广泛的无人水面平台,甚至用集装箱式垂直发射系统,作为“快速组装、快速投入使用”的方案。

用这种想法也没啥不行,不过得承认,现实就是这样。

大平台没法撑得住,工业基础又赶不上,也只好靠点“小快灵”来凑数了。

要知道,无人平台在远海复杂且威胁大的环境中,要确保生存、通信链路抗干扰,以及应对规则之外冲突的法律责任,这些还得时间去慢慢磨合和完善。

从这个角度看,“焦虑”跟“试验”就是近几年美国海军最贴切、最直观的写照。

以美国为参照,就能清楚看到中国海军的崛起和壮大。

中国海军的发展之路

说到美国老爱提“旗舰工程”,中国海军的叙述更像是随笔,从近海到远洋,从一艘舰到成 bunch,从数量少到规模大,从露面到成为常态。

新款驱护舰不断加入战斗序列,综合补给舰的强化显得格外重要,不仅提升了持续作战的持久力,还增强了远海保障的能力。两栖投送平台也逐步步入规模化,航母的训练逐步走向制度化。

这些变化都不是“临时拼命”的戏剧性转折,而是把那些看似平凡的任务一步步做好、踏实落实。

战术战法的推演,装备的改良升级,数据的反复校正,舰员的合成训练,以及跨军种的联合作战演练。

一支现代海军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否成为国家实力宝箱里“随时拿得出手”的那一份,而不是“用一次就得大修”的易耗用品。

这几年,中国海军特别注重的三个关键词,就是“可用”、 “可持续”和“可扩展”,这三点可是真正关乎实力的核心指标。

打仗可不是做PPT那么简单,印太海域那大块距离,对任何外来进攻者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严苛算术题。

离开自己家门越远,就越得靠前线基地、海上补给线、空中掩护和信息系统的不断连接来保证局势的稳定。

要是中美之间真的打起来,那无疑会成为美国眼前最大的难题。

再加上,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系统,也会给美军带来不少麻烦。

远中近距离火力按照层级部署,海空天电协作共同施压,海上平台和陆基力量相互叠加,再配合大范围的情报监控和目标指引。

对手每往前迈一步,付出的代价就会多一分,上升一档。

结语

真正的力量感,来自那种“打还是不打都毫不着急”的底气。

从海面到工厂,从演训场到港口,现在的中国,不再需要用大声喧哗来证明自己。

咱们不愿动手,是因为眼前的繁荣实属来之不易,但这并不说明中国会害怕,也不会因此向美国低头妥协。

要是真打起来,中美之间的战争,早在几年前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就已经给出过答案。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