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跃:一只“独角兽”如何在扬州蹦出世界舞台?
凌晨两点,扬州江都高新区的一座现代化车间里,刘经理正皱着眉头盯着面前的微米级数据。设备调试又卡住了,他没有离开,而是干脆拉来行军床,守在机器旁。就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夜晚,99.99%的外人正沉浸在睡梦里,唯有这支团队的目光还紧盯着数据曲线起伏。这背后,是一家创立仅三年的新材料企业——扬州纳力,正用一面跳动中的“专利墙”,不断刷新行业的想象力。
一夜之间“跳”进全球榜单?仅仅成立三年,纳力却成功挤入2025全球独角兽榜单,以90亿元估值笑傲行业。这种速度,是不是“运气”使然?还是别有深意?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个资本驱动的模式秀,恐怕低估了中国制造的韧性与野心。让我们反着从最新一笔十亿级A+轮融资聊起——它不是故事的“终章”,而是加速器,催生着属于中国科技的世界新叙事。
那堵墙上的专利数字像心跳一样跳动,每一跳都牵动着纳力人的神经。从创立到现在,他们已经申请了1320项专利,平均每天一项。从实验室到车间,汗水和思绪交错在每一处微米级误差里。当年团队刚刚攻克复合集流体“无人区”的时候,国内还几乎没有成熟玩家,李学法和他的博士团队选择了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你能想象吗?在复合集流体高分子基材上用原子沉积技术覆盖铜层,每一片材料薄如蝉翼,却能承受反复弯折——比起以往电池的易燃易爆,这样的创新无异于给整个行业装上了“保险丝”。“我们不是为了讲一个创新的故事,而是在补全世界级的技术短板。”李学法有一种科技工作者最淋漓尽致的倔强。
外界很多人还在追问,到底是什么助力了纳力的“三级跳”?其实答案没那么隐秘,也没那么轻松。那是一种——几乎不允许失败的危机感和共战感。比如2024年5月,第一台关键设备到厂,调试艰难,团队咬着牙一遍遍调校,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刘经理回忆,那阵子夜晚的汗水混着冷气,只有机器上的报警声能让人瞬间清醒——但也正是那样的守夜,每一次攻关都成就了实验室到产业线的真实跨越。
其实纳力的“爆发”,背后少不了一股扶持企业的城市力量。2022年,企业急需生产场地,江都高新区拉出了3.6万平米的现成厂房,105天就让企业入住投产。这个速度放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可思议的存在——用李学法的话说,“我们要的是比市场响应更快的政府动作,每一道关键节点,如果耽误哪怕一天,就是错失机会。”政府的“承诺制”和高效响应,几次关键环节“突围”,不仅把企业稳稳托在台面上,也让人才有了“笃定留下”的底气。彭博士调来扬州工作,妻子的安置、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生活,全都一站式解决。有多少创业团队想要扎根技术“热土”,却败给了生活的琐碎?扬州用务实的作风,为独角兽企业真正“扫清了路障”。
但纳力和这座城市的关系,绝不是“谁依赖谁”那么简单,更像是互为奔赴的联盟。纳力二期追加百亿投资,还引荐下游大项目落户江都。正如投资人张国平所言,这是“双向奔赴、相互成就”,企业的成长与城市的新旧更替缠绕在一起。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江都人的创新、包容、肯冒风险的基因就熔进了区域肌理。现在,面对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扬州和纳力一起按下“加速度”键。是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复制?恐怕未必,营商环境的“温度”与“厚度”都要靠时间和细节堆砌。
这半年来的纳力大事记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月新一轮融资、5月新研发中心投用、6月项目斩获省级科技大奖……目标清晰——三年再投112亿元,力争做到年产能占国内40%,目标直指千亿产值。你或许没意识到,锂电池行业表面上被海外巨头主导,可在关键的集流体和隔膜环节,中国新企业正在高速逼近全球话语权。行业预测到2030年,复合集流体年需求破千亿平方米,纳力想做的绝不仅是“国内第一”,而是要改写全球分工,成为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这些桩桩件件之下,是中国新材料企业真正从“制造”走向“智造”的进化。过去外部对中国企业的想象,总停留在“组装快”“制造强”。但纳力用“专利墙”和“创新速度”打破了成见。他们甚至敢于挑战顶级科学难题,从根本提升电池安全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把前沿研究、产业转化、全球组网串成一盘棋。有人说,这像极了中国科技企业拼出的“可持续奇迹”。
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设备卡壳、审批堵点、资本寒冬……这些危机时刻只会被团队小范围谈论。但也恰恰是这些不为外人所见的心跳、争吵、协商、妥协和奋力一跃,构成了纳力式创新的“肌肉纤维”。
以纳力为锚点,扬州正企图打造一个千亿级的产业生态圈——不是孤岛式独角兽,而是磁场一样牵引更多创新型企业集群生长。江都高新区正让“可复制、可加速、可升级”的创新机制成为优势。对于追求科技自立的中国来说,这或许才是比估值更值得被关注的突破。
三年成一兽,“纳力速度”或许让很多人想追问下一个独角兽会不会从扬州再次“跳”出。但如果你走近那些凌晨还亮着的研发大楼,或许真正想问的是:在这波科技浪潮里,谁能用耐心和创新积淀撑起中国新材料的下一个奇迹?你相信中国的产业创新生态会孕育出越来越多掀潮者吗?是不是,下一匹“黑马”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
无人能够预设最终答案。在扬州的夜色里,那堵不断跳动数字的专利墙已然给出了最坦荡的注脚:不怕难,不怕慢,怕的是不敢重构世界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