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被冤枉的,我相信毛主席和组织一定会还我清白。”
1966年5月,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选择了自尽,而遗书中只留下了这样。这一事件在当时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有人认为田家英自食其果,也有人感叹他的遭遇令人同情。甚至在毛主席去世前,他还曾提起追随自己十八年的秘书,无奈道:“田家英也没什么问题。”
回顾田家英的人生,不禁令人追问:他究竟犯下了什么过错?又为何会走到如此绝望的境地?
田家英最初因为胡乔木的推荐,于1948年被任命为毛主席秘书。在这之前,他还曾担任毛岸英的老师。毛岸英自小在苏联生活,汉语基础薄弱,毛主席恰好读到了田家英发表于报刊的《从侯方域说起》一文,于是将他请来,负责毛岸英的历史与语文学习。由于这一机缘,田家英和毛主席逐渐建立起亲近且信赖的关系。正值革命胜利前夕,毛主席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秘书的角色也变得更为关键。在胡乔木建议下,田家英开始正式担任毛主席秘书。
投入秘书工作后,田家英将几乎全部精力奉献给职责所在。无论是起草文稿,还是实地调查,他始终表现卓越,赢得毛主席极高的信任。甚至连存折、印章、稿费这样的重要物品,毛主席都交由他管理,田家英因此被称作“大管家”。他对领袖极为敬重,曾花费数年时间,协助毛主席建立个人图书馆,将藏书由十多个书架扩展到上万册。两人不仅因工作结缘,兴趣相投的点点滴滴,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谊。
1952年,中央决定召开全国人大,起草宪法。翌年,毛主席亲自率领起草小组前往杭州,田家英也是成员之一。与其他人不同,他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法学、收集宪法资料,去杭州时带了整整两箱书。宪法起草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田家英、胡乔木和陈伯达之间多次产生分歧,为避免冲突,有时田家英还需事先提交意见。后来,罗瑞卿加入,为宪法具体条款提出修改建议,令陈伯达多次陷入困扰,甚至自嘲“想回老家教小学”。随着胡乔木因病住院,重担基本落在田家英一人肩上。他一边参与讨论,一边承担修改工作,年仅三十二岁的田家英,因过度劳累,曾一度吐血。宪法通过后,这份经历也让田家英对法律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书架上,不少都是法学著作。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与会的田家英因多次公开和私下支持彭德怀,结果遭到冲击。关键时刻,毛主席出面保护,田家英才得以保全。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兢兢业业的秘书,仅在七年后便生命戛然而止。

进入1965年冬,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批评了《海瑞罢官》,顺带提出了对姚文元和戚本禹的看法。本来,作为记录员,田家英应将谈话内容详细记录,但他出于个人判断,将关于二人的部分删减了。对此,毛主席极为失望。此举也很快被一些人别有用心地上升为“篡改毛主席著作”的罪名。虽说田家英坦荡直率,但对于毛主席提出的某些理念,他似乎始终无法完全认同,思想上始终未能适应政治环境变化。毛主席后来多次和田家英沟通,但逐渐发现他难以完全理解时局。
1966年3月,毛主席把田家英叫到书房,语气严厉地批评了他,最后甚至表示“以后我不找你,你也别来见我了”。很快,田家英被要求搬离中南海,自此情绪持续低落,最终选择自尽,年仅44岁。
田家英的一生并不顺遂。幼时父亲早逝,家境清贫,母亲独自挑起家庭重担,家中兄妹众多。虽然条件艰苦,他却天资聪慧,年仅十二岁便靠写作挣稿费贴补家用。1937年因参加抗日活动被学校开除,但对国家的深厚感情让他并未气馁。很快,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他前往延安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最年轻的近代史讲师,并在那年加入中共。此后,他成为毛主席秘书,十八年间始终兢兢业业,未曾有过失职。但凡事变化无常,1966年那场风波令他受到排挤,最终以死亡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达无辜。
田家英去世后,人们在他书房的藏书柜里找到了遗书和一个空白药瓶,仿佛静静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他也许是不愿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清除出队伍,也可能是不想让亲人担忧,最终以生命谢幕。十年后,随着党中央拨乱反正,造成田家英自杀的人相继受到追责。1980年,田家英的名誉终于获得恢复,尘封多年的冤屈得以昭雪。
参考资料:
《爱书爱字的田家英》,昆明党史网
《毛主席秘书田家英自杀历史真相究竟为何?》,中国新闻网
《邓力群曾为毛主席秘书致悼词,给出何评价引关注》,中国青年网